2025年11月20日至21日,第二届微藻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创新论坛在深圳理工大学举办。论坛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合成生物学分会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指导,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未来农业研究院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由国内多家藻类学研究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协办。

论坛以“合成智造,藻创未来”为主题,汇聚了超20所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领军企业的专家学者。与会专家聚焦微藻生物制造领域前沿议题作了多场精彩报告,吸引了200余位优秀青年学子与创新人才参会,旨在共同推动微藻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创新发展,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展望合作新篇。
在全球“双碳”战略深入推进与生物制造产业加速崛起的交汇期,微藻凭借光合效率高、无需占用耕地、环境适应性强等独特优势,正从细分领域快速跃升为绿色生物制造的新兴赛道,产业潜力与应用价值备受关注。

会议伊始,深圳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朱迪俭在致辞中强调:作为植根于深圳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深圳理工大学高度重视包括合成生物学在内的前沿交叉学科,积极打造一流的科研平台与创新生态,推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而微藻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正是学校重点布局、矢志突破的战略方向之一。期待本次论坛的智慧激荡能够为微藻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化注入强劲动能。

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合成生物学分会主任张先恩指出:微藻是地球的先锋生物,也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守护者。面对当前全球变暖的严峻形势,微藻凭借其显著的固碳能力在其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同时,微藻也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凭借相对成熟的遗传操作体系,在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提到:此次在深圳探讨微藻合成生物学的未来发展,高度契合深圳创新之城的精神。微藻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宝藏的绿色生物工厂,参与维持全球生物圈碳、氮、氧等物质循环。希望通过本次论坛的交流与碰撞,为解决全球共性挑战贡献藻类智慧与力量。

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讲席教授、工程生物学系主任胡强表示:藻类作为高效的细胞工厂,能够生产蛋白质、脂类和淀粉等大宗原料,也能合成多种高附加值产物。我们每年举办该论坛,正是希望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探讨、协同合作,推动藻类技术从研发到产品、从生产到应用的整个生态链的构建、完善与发展。唯有如此,微藻生物制造才能真正为中国生物智造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作出实质性贡献。
论坛聚焦微藻规模化生产、细胞工厂构建、光驱固碳智造及高值产物开发利用等全链条创新议题,涵盖从上游的基因组编辑与合成生物学工具开发、光驱固碳的效率提升与系统优化、高效底盘细胞的理性设计与构建,到下游的生物质获取、高值产物的规模化智能制造等环节。

圆桌讨论以“微藻种质创制的困境与出路”“跨越边界:科学家在产业前沿的角色与使命”“搭建微藻生物制造与应用生态链的机遇和挑战”三个命题展开,与会专家通过分享前沿科研突破与产业化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共同展望合作前景,旨在凝聚共识,引领微藻生物制造新方向。

此外,论坛特别设立的研究生优秀墙报展示环节成果丰硕,与会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青年学子均有亮眼表现,充分彰显了新生代的科研潜力与创新精神。经过激烈角逐,最终:黄文杰(深圳理工大学)及王勤涛(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获评海报一等奖;张静(南昌大学)、公衍海(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谭宏宇(福建农林大学)、杨文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时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葛慧(深圳大学)获评海报二等奖;李浩铭(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海(四川大学)、张婷(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李菁(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婧(哈尔滨师范大学)、王宇(南方科技大学)获评海报三等奖;马锴煜(天津大学)、李妍(江苏大学)、徐冰埼(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巢恒燊(深圳大学)、胡群菊(浙江海洋大学)、胡瑶(南昌大学)获评海报优胜奖;高中生蒋汶宸(北京青苗国际双语学校海淀四季青校区)作为本届论坛最年轻的藻类科研工作参与者,获评海报特别奖。
本次论坛不仅集中呈现了微藻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领域的前沿突破,有力促进了高水平学术对话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还通过专题研讨与墙报展示,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宝贵的交流与展示平台。展望未来,深圳理工大学将继续凝聚全球智慧,加大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推进力度,并为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培育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来源:合成生物学院
责编:王璐
审校:张赢、韦冠宇、王之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