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iner Hedrich于2025年1月正式加入深圳理工大学,现任合成生物学院讲席教授、未来农业研究院中心负责人。谢翊飞一开始知道要和这位顶尖学者交流时,以为学术地位越高,越会有距离感,“但真正交流起来才发现,他非常平易近人,就像身边一位亲切的长辈,毫无架子”。
高水平讲座
解读植物离子通道与信号传导
9月17日,Rainer Hedrich以 《植物离子运输 与信号传导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为题,为近100名深圳理工本科生作了一场高水平学术讲座,揭秘植物世界的奥秘。未来农业研究院院长、合成生物学院副院长杨贞标教授主持此次活动。

Rainer Hedrich指出,“植物虽然没有神经与肌肉,却拥有精密的离子通道系统”,这是他1983年启动的开创性课题“植物是否存在离子通道?”的探索结果。他带领同学们追溯植物离子运输与信号传导的发展历程与进展,从达尔文对植物敏感性的早期观察到现代膜片钳技术的突破性应用,生动地展示了学科发展脉络。

在讲座中,Rainer Hedrich以趣味方式拆解了“植物如何感知与适应环境”这一科学命题。他表示,看似静默的植物实则拥有多样的感知能力,能如同人类般捕捉外界多种信号——涵盖视觉、触觉、嗅觉及味觉等关键环境信息;而在“与环境交流”层面,植物则依托特定能量形式完成信息传递,光、压力、热、化学物质、水分以及电信号等均是其重要的“信息载体”。

为让这一抽象原理更易理解,他以捕蝇草为例展开说明:捕蝇草的触发毛堪称高灵敏度的“力学传感器”,当昆虫触碰触发毛时,会通过产生动作电位的方式精准识别移动的猎物,这种独特的信号机制成为其捕捉与消化猎物的关键基础。
作为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了数篇重磅论文、培养了众多科研人才的学者,Rainer Hedrich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演示阐释了复杂的植物电生理知识,让同学们感受到科研探索的魅力,掌声不时在教室里回荡。
面对面餐会
带学生“品尝”科学与人生感悟
当晚,Rainer Hedrich、合成生物学院王鑫教授、未来农业研究院叶玲玲教授一同参加了由先行书院(筹)组织的“名师领航”餐会活动。他们与9位大一新生围坐在一起,围绕“植物干旱响应机制”“AI+生物”“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等主题面对面深入交流,在轻松的氛围中畅谈科学与人生。

餐会上,当有同学提出“如何提升新会陈皮的药用价值”的问题时,Rainer Hedrich从生物学研究逻辑出发,强调需要先通过细胞培养等实验明确有效成分,再结合植物代谢机制或微生物发酵技术进行优化。对于“人工智能与基因编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的问题,他表示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研究和农业领域已广泛应用,比如用来改造作物的基因,让作物具有更好的抗病虫害能力、更高的产量等。目前人工智能已应用于智能农业领域的机器人作业与养分监测等,未来在定量生物学研究中潜力巨大,“我建议同学们务必掌握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相关技能,以适应现代科学的研究需求”。

谈及自己的科研故事,Rainer Hedrich鼓励同学们保持对科学的探索欲,以开放的心态去接触各领域的事物,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持续保持思考的好习惯。“深圳理工的本科生可以在大一不分专业,去六个方向的实验室、企业、科研机构等进行科研轮转,我觉得太好了。这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为之奋斗。”

从技术革新到产业前景,从科学理想谈到人生建议,同学们纷纷踊跃提问,Rainer Hedrich耐心解答。同学们还热情地邀请他探访家乡山水、品鉴特色美食,将“学术交流”延伸为“文化体验”。他坦言,“我记不住所有同学的名字,但能感受到同学们的热情与好奇。”在幽默的话语中,同学们也慢慢打消了原本的紧张与顾虑。
学生交流感受
虽然讲座是全英文的,理解起来有些挑战,但查阅PPT上的重点内容,听着教授生动的讲解,再加上之前参加生物竞赛时打下的一些植物生理学基础,慢慢就跟上了节奏,整场讲座听得特别投入。从膜片钳技术的原理,到捕蝇草独特的反应机理;从变异保卫细胞的特性,到用光遗传学改造离子通道的前沿前景,Rainer Hedrich教授带领我们感受了生物电流的波动讯号,也领略到了自然科学的精妙魅力。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参与更多精彩的学术活动。
——2025级本科生陈辰
第一次参加全英文的讲座让我格外兴奋。之前我只知道捕蝇草会捕虫,却从未深究过植物没有神经肌肉却能完成捕食的原理。Rainer Hedrich教授的讲解为我揭开了谜底——原来捕蝇草叶片的“触发毛”能够感知昆虫的触碰,只有当触碰的力度和速度达到一定阈值,才会激发类似“电信号”的动作电位,从而引发捕食反应。这种信号传递机制也让我很受启发,或许可以借鉴其原理,为机器人的精准环境响应与决策系统研发提供新的灵感。
——2025级本科生李寿彬
之前我对科研领域顶尖学者的印象是严肃庄重,直到今天与Rainer Hedrich教授面对面交流,才知道原来院士也可以是一个幽默风趣、贴近生活的人。当他说“我为科学而生”时,我深切感受到了他对科学的赤诚与热爱。交流中,他还叮嘱大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热爱,并坚持下去。能与这样一位兼具深厚学识与人格魅力的学者交流,让我对未来的科研与学习方向多了一份思考与坚定。
——2025级本科生王久琦